青春筑梦实践行|AI赋能产业革新:继教学子探访同源企业,共寻数字化转型路径

青春筑梦实践行|AI赋能产业革新:继教学子探访同源企业,共寻数字化转型路径

七月,“青春筑梦”社会实践团的14名学生与3位带队老师从大连北站启程,奔赴沈阳开启企业研学之旅。作为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同根同源的企业,东软集团总部成为企业研学之旅首站。这场特殊的探访让同学们在追溯企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中,真切感受AI技术如何重塑产业生态,以及母校与企业在“数字化育人”路上的协同共进。

第一站 东软集团——从代码到生态,触摸数字化转型的“根脉”

刚踏入东软的展厅,同学们就被“数字化时间轴”吸引:1991年手写代码的原始手稿旁,陈列着支撑千万用户的智能医疗云平台。“从单一软件研发到全产业链数字化解决方案,东软的30年,就是中国科技企业的AI进化史。”接待负责人乔新月老师指着数据链说,“你们课本里学的,正是这些AI系统的‘神经中枢’。”

一部浓缩历程的纪录片,清晰展现了企业如何用AI技术重构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乔老师特别展示了校企联合开发的AI实训平台:“你们在学校训练的图像识别模型,就来自东软为医院开发的智能分诊系统,这种‘课堂-产业’的无缝衔接,正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核心。”

第二站 东软睿驰——智能汽车里的“AI大脑”,解码数字化驾驶

作为东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板块,这里的科技体验让同学们直呼“震撼”:车载AI助手能通过表情识别预判驾驶员情绪,自动调节音乐与空调;虚拟现实场景中,L4级自动驾驶系统在暴雨天的制动反应比人类快0.8秒。企业导师赵欣笑着说:“东软集团是‘科技大树’,睿驰就是结满AI果实的新枝——让汽车变‘聪明’的,正是你们在钻研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展厅内,数字孪生汽车模型的数据流实时跳动,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看到传感器每0.1秒产生的2000+条数据是如何被AI算法处理为驾驶决策。

第三站 职场面对面——数字化时代,企业需要这样的“AI原住民”

赵欣老师结合智能汽车、新能源领域的数字化趋势,解析人才需求:“从业20年,我发现AI时代最缺‘懂技术+通场景’的复合人才。这和你们做的‘AI推荐系统’课程设计本质一样,只是场景更复杂。”

与大咖面对面问答Q&A:

Q:软件工程专业的申健——AI开发岗的核心能力?

A:基础要硬,Python、PyTorch得练熟,Transformer模型原理要吃透;实践要真,多参与校企联合的自动驾驶项目,比如用激光雷达数据训练障碍物识别模型——咱们学校学长开发的车道线检测算法,现在已经用在睿驰的测试车上了。

Q: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钱盛喆——设计如何适配AI系统?

A:车载HUD界面设计,不仅要美观,更要让AI生成的导航信息‘一眼可读’。比如转弯提示的动态效果,要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时间轴精准同步,这就是‘数字化设计’的核心。

第四站 “岗位技能连连看”——AI时代,硬技能与软技能的“数字化配方”

一场紧张有趣的“岗位技能连连看”竞赛点燃现场氛围。12个不同领域的核心岗位与24项硬技能一一列出,3组同学围绕岗位与技能的匹配展开激烈讨论。

在软技能共研环节,对照12个岗位的要求,大家发现“团队协作”“抗压能力”是所有岗位的“通用密码”。就业专员潘老师笑着说:“硬技能是‘敲门砖’,得靠专业课和实训实践逐个攻克;软技能是‘粘合剂’,能让你在团队里更好地发挥价值。大家要在大学里多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团队项目,这些经历都会成为你们未来职场的‘加分项’。”

团委书记李倩老师总结 今天的“溯根”之旅,不仅是让大家认识东软,更是希望你们明白: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训,都在为对接产业需求铺路。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练就真本领,未来无论是加入东软系企业,还是投身其他领域,都能成为“有根有魂”的创新者。

从东软集团的数字化根脉到睿驰的AI前沿,从代码逻辑到产业场景,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同源”企业的创新密码,更清晰了如何用专业能力拥抱AI时代。 下一站,实践团将走进东软汉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探索AI如何赋能智慧医疗,继续解锁科技与成长的更多可能。青春筑梦,步履不停,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div#stuning-header .dfd-stuning-header-bg-container {background-size: initial;background-position: top center;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background-repeat: initial;}#stuning-header div.page-title-inner {min-height: 65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