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从稳就业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就业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3.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是就业优先政策的升级版,也可以把它看作“积极就业政策3.0”。
过去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主要还是看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有一个系数关系,即就业弹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就业弹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蔡昉看来,与其间接地寻求就业目标,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把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实施的依据。“这样,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也在就业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内在联系机制。”蔡昉说。
“就业优先政策提到宏观政策层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是第一次。之所以提到这个层面,就是要强化各个方面对就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仅面临新增就业压力,在就业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对我国就业形势作了回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有一些情况也要引起重视: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9亿劳动力,这既是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也就是说,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三是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
据蔡昉分析,从去年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来看,这个失业率是比较充分就业的一个失业率,即不含周期性因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因此,要解决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培训、教育、提供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让求职者和有用人意向的企业之间更好地衔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有了就业就有劳动,有了劳动就有财富的创造,有了财富的创造才能够增加大家的收入,才能够改善大家的生活。”郭玮说,就业确实是关系群众生活的最基本因素。
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在就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今年要确保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在1100万人以上,并要力争实现1300万人以上的就业。“所以,我们把就业优先的政策首次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不管是减税、还是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就业来进行的。”李克强说。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就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作出重要部署。比如,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3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就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张纪南表示,人社部门将主要围绕“一个突出、三个加大”下工夫。
“一个突出”,就是突出重点群体。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三个加大”,就是加大减负,加大培训,加大保障。一是加大减轻企业负担的力度。要在“降、返、补”上做文章,即降低社保费率,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的力度和幅度,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贷款贴息。二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劳动者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也能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三是加大保障力度。保障权益,兜牢底线。对于失业人员,将完善实名制服务和管理,及时兑现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对于零就业家庭,将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确保及时动态清零。对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将多方面采取措施,想全想细、做深做实。
可以预期,今年,就业优先政策将全面发力。“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李克强总理的话表明了政府的信心和决心。